文丨陆弃股票配资咨询行情
以色列防长卡茨刚拍着胸脯宣布:“哈马斯发言人阿布·乌拜达死了!”这句话像是要昭告天下:以色列赢了!可笑的是,就在同一天,自家媒体把一份军方内部文件甩了出来,标题直白到刺眼——“我们失败了”。这场戏,连呼吸都透着荒诞。
乌拜达是谁?哈马斯的发言人,一个蒙面出现的视频代言人,确实在加沙战场上象征意义很强。他经常出镜喊话、公布“战果”,成了哈马斯的“面孔”。杀掉他,对以色列来说,确实能凑一个战报。但问题是——这就能算赢吗?打死一个人就能等于击溃整个组织?对不起,这逻辑连自家文件都否定。
《国土报》《以色列时报》一边转述政府的“凯旋”,一边又曝光内部文件,把这场战争扒了个底朝天。文件里写得赤裸裸:代号“基甸战车”的军事行动,既没摧毁哈马斯,也没解救人质,更没换来任何政治筹码。部队拖到筋疲力尽,目标一项都没完成,最后换来的是国际信誉彻底破产。
这才是最扎心的地方。以色列领导层在台上放狠话:什么“地狱之门”“彻底击溃”“全球追击”,听起来像是要拍战争大片。可镜头一转,军队士兵在泥潭里消耗,后勤混乱,外界看着满城废墟和死伤平民,心里只剩一个字:失望。
国际信誉是怎么丢的?很简单。现代战争不是只靠炸弹就能赢的。你轰炸加沙,轰得天翻地覆,民众成片流离失所,却没能把哈马斯连根拔起。甚至哈马斯还敢在加沙街头亮出名单,把“烈士”领导人逐个点名。这是讽刺:你说他们全灭,他们偏偏用生死名单来证明自己还在。
更荒唐的是,以色列高官还在给自己打鸡血。防长卡茨说:“批准了高强度火力打击、居民疏散和地面进攻。”总参谋长扎米尔喊:“即便逃到海外,也要追杀哈马斯领导层!”这话听起来很狠,但观众早已习惯:每次口号喊得最响,结果往往最拉胯。去年说“几周解决战斗”,现在一年多过去,战事还在死循环。
内部文件的那句“我们失败了”,比任何轰炸更震耳。它戳穿了整个战争叙事。失败在哪?失败在以色列把战争当成表演,想用一次次“斩首”来证明强大,却掩盖不了战略层面的无能。杀了一个发言人,哈马斯随便换一个人继续蒙面讲话。解救人质?没做到。摧毁组织?没做到。赢得国际支持?别闹了,现在全球媒体都在批评以色列失控。
更要命的是,这场战争的代价不是数字那么简单。平民伤亡越多,国际舆论越愤怒,以色列越被孤立。美国虽然嘴上支持,但欧洲不少国家已经开始摇头。谁愿意跟一个“信誉归零”的盟友绑定?这就是文件里最狠的一句——失去了全部国际信誉。信誉一旦丢掉,靠再多炸弹也砸不回来。
从去年到现在,以色列一直在重复一个循环:宣布斩首、吹嘘胜利、对外喊狠话,接着被现实打脸。杀掉哈尼亚?又蹦出来个新头目。炸死辛瓦尔?结果加沙照样有人组织抵抗。现在轮到发言人乌拜达,表面上是重击,实际上只是继续在名单上划掉一个名字。问题是,名单划得完吗?抵抗意志炸得完吗?
哈马斯是什么?不是单纯的几个人,而是一个根植在加沙土地上的网络,一个和民众绑在一起的存在。你用炸弹能炸掉房子,炸不掉认同感。以色列恰恰不明白这一点,才会在战术上看似“有收获”,战略上却一败涂地。
所以,以色列今天的处境,是典型的自我矛盾:一边要对国内民众交代,不断高调宣布战果;一边又挡不住现实,内部文件自己承认失败。双面叙事下,外界早已看穿。说白了,就是打不赢还不想认输,只能靠杀几个象征人物来延迟败局。
接下来会怎样?卡茨说“要开地狱之门”,扎米尔说“要追到海外”,这类话我们听过太多,真相只有一个:战争会继续拖,伤亡继续增加,国际孤立继续加深,而以色列所谓的“彻底击溃”越来越像一句空洞的口号。
杀死一个发言人并不能扭转败局,掩盖不了泥潭,修复不了信誉。对以色列而言,最痛苦的现实不是哈马斯没死,而是自己正在输掉比战场更大的东西——国际支持与道义制高点。一个失去信誉的国家,即使炸平加沙,也赢不了世界。
盛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